新闻动态

“孢粉学与生物地球化学”前沿研究

  

 

孢粉学与生物地球化学前沿研究

 

学术沙龙

(第二期)

会议指南

 

 

æ⟡³å—大学欢迎您! 

 

 

 

 

 

 

 

 

 

 

 

 

 

 

 

 

 

 


河南﹒开封

20236


会议介绍

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现今和未来状况是其过去历史的继承和延伸,所以理解全球各地区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就成为了预测未来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前提。近年来随着古气候学研究方法的迅速发展,古气候研究已经从定性研究全面推进到定量研究,孢粉学和生物地球化学也早已加入到了古气候定量研究的行列。为了促进河南大学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队伍对相关学术前沿的跟进,也为了给河南大学相关领域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一个开阔学术视野的机会,我们特意组织了这次学术沙龙。

 

 

 

 

 

 

 

 

 


 

【会议报到】

时间:202362日全天

地点:中州酒店(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内)

【会议时间】

      202363- 4

【会议地点】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二楼学术报告厅

【主办单位】

      河南大学

【主办单位】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特邀校外专家】

黄小忠(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春梅(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康有(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咸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成(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欢业(中国科学院地球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优青,硕士生导师)

王维(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芳(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芙蓉(中山大学生态学院“百人计划”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梁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目前在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亥姆霍兹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会议组织者】

惠争闯:河南大学气候与环境变化团队骨干

              huizhch@henu.edu.cn

冉敏:河南大学气候与环境变化团队骨干

              ranm@vip.henu.edu.cn

冯兆东:河南大学气候与环境变化团队负责人

              fengzd@vip.henu.edu.cn

 

【会议协调者】

     惠争闯(电话:15101317496

冉敏(电话:15730353459

 


日程安排

63日(周六)

   

开幕式

主持人

8:20-8:30

外请专家介绍

冯兆东

 

报告人/单位

报告题目

冯兆东

8:30-9:05

黄小忠/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全新世中晚期亚洲内陆温度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9:05-9:35

黄康有/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于孢粉记录和地球化学元素记录揭示长江流域MIS-3阶段以来环境与古气候演变过程

9:35-10:10

马春梅/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长江下游中晚全新世植被变化-响应气候还是人类活动?

10:10-10:30

茶歇

10:30-11:05

王维/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干旱半干旱区孢粉古植被古气候重建—基于现代过程和地层记录的思考

恵争闯

11:05-11:40

田芳/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基于孢粉数据的古气候重建-问题及案例

12:00-14:30

午餐/午休(铂禧酒店)

14:30-15:05

李芙蓉/中山大学生态学院

我国北方基于孢粉的土地覆被定量重建

15:05-15:40

赵成/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湖泊生物标志物在古气候定量重建中的应用

15:40-16:15

黄咸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泥炭脂类记录的长江中游地区全新世干湿变化与湿地生态响应

16:15-16:35

茶歇

16:35-17:10

王欢业/中国科学院地球与环境研究所

GDGTs-陆地古气候重建的潜在工具

17:10-17:45

梁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气候变化与古格王朝衰亡:基于生物标志化合物brGDGT重建记录

18:00-20:30

晚餐(铂禧酒店)

64(周日)

   

报告人

报告题目

冉敏

8:30-9:05

惠争闯

青藏高原东北缘陇中盆地中新世东亚夏季风降水变化历史

9:05-9:40

张样洋

蒙古高原北部全新世气候变化-基于花粉的定量重建

9:40-10:15

雍紫娟

洛阳盆地全新世中期降水变化-基于孢粉的定量重建

10:15-10:35

茶歇

10:35-11:10

冉敏

生物标记物记录的中亚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

惠争闯

11:10-11:45

裴宏业

干湿条件对土壤和黄土中古菌残体碳的保存和降解的影响

12:00-14:30

午餐/午休(铂禧酒店)


报告人简介

黄小忠 (xzhuang@lzu.edu.cn)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孢粉学、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研究,主要学术贡献有:1)发展了湖泊沉积中盘星藻为区域温度和水文变化新指标。2)基于多指标重建序列,提出了“干旱是导致北方史前文明演进、丝路古城衰落的关键因素”的假说;3)基于粪生菌孢记录,提出了“北方地区牧业活动始于5.6ka4ka后增强”的假说。近五年来,主持国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中科院专项A子课题1项、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近五年主编专著1本、参编著作3本、发表论文55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28篇;论文总被引4000余次。2021-2022年获校级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1次、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次,是省级一流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骨干。任地理学会“人类世与湖泊生态研究工作组”委员、地质学会“人类世研究分会”委员、第四纪研究会生态系统演变专委会委员,任Environmental Research2023)、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客座编辑、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编辑等。

 

马春梅 (chunmeima@nju.edu.cn)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后留校任教,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德国亥姆霍兹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和英国赫尔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女地理工作者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生态系统演变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委员会委员和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与应对专项子课题2项、社科重大项目的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5项;已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Climate Dynamics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中国典型丹霞地貌成因研究》、《长江流域新石器以来环境考古研究》和教材《全球变化科学导论》。

 

黄康有 (hkangy@mail.sysu.edu.cn):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得中-法联合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质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学科研究,聚焦华南亚热带地区第四纪地质学、植物地理学、古环境与古气候学、考古环境学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等领域的研究。目前,已经建立东亚现代表土孢粉数据库(超过5000个样点),覆盖了我国及周边地区绝大部分植被类型和气候带。近年来利用孢粉学方法在我国南方地区第四纪古气候、海平面变化、史前人类活动与农业起源等方面研究中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Science Bulletin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Journal of Biogeography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Catena等权威期刊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贝尔蒙特论坛“山地科学”合作研究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十多项。

 

黄咸雨(xyhuang@cug.edu.cn):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主要从事泥炭湿地生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Climate DynamicsGeodermaChemical GeologyOrganic Geochemistry等地学领域期刊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 50 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获2022年、2015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曾担任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编委(2018-2022);担任地球科学、Journal of Earth Science、地理科学等期刊编委。

 

赵成(czhao@nju.edu.cn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获得美国Lehigh University地球与环境科学博士学位,2004年和200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42021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20122013年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国家海洋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2012年在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湖泊沉积与气候环境演变研究,利用湖泊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物brGDGTs、叶蜡氢同位素等指标,对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温度变化进行了定量重建。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担任《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期刊副主编及《湖泊科学》和《地理科学》期刊编委。

 

王欢业(wanghy@ieecas.cn):

中国科学院地球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环境科学博士学位,2009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学士学位,2015年起,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稳定同位素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工作。中科院青促会会员(2019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有机地球化学,聚焦微生物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化合物(GDGTs)气候代用指标在陆地环境中的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Geology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王维 (lzwangwei@sina.com)

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获兰州大学第四纪地质学博士学位,从事孢粉学与古生态学研究。主要从事蒙古高原全新世植被演化和气候变化研究,先后开展了蒙古国中部湖泊和阿尔泰山泥炭全新世植被重建研究、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集成研究、内蒙古高原表土和湖泊表层沉积物花粉-植被关系研究、内蒙古高原若干湖泊全新世植被变化重建研究以及美国西部大盆地全新世泥炭花粉气候重建研究等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SRGPCPalaeo-3CatenaRPPHolocene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基金地区项目3项,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2项,获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及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英才”等。

 

田芳 (tianfang@cnu.edu.cn)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5年在德国波茨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Ulrike Herzschuh教授;2010年在河北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师从许清海教授。2015-2018年在德国阿尔弗里德·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和马普气象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已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余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环境DNA对植被指示意义的现代过程研究。担任quaternary science advances编委,地球环境学报青年编委。

 

李芙蓉 (lifr5@mail.sysu.edu.cn)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百人计划”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在瑞典林奈大学生物与环境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9在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72020年在瑞典林奈大学从事古生态学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要发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Holocene等期刊上。

 

梁洁(liangjie@itpcas.ac.cn):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正在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亥姆霍兹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期间在美国布朗大学联合培养两年。主要研究北极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现代过程,以及利用湖泊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古气候和古生态重建。主要使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有色素,长链稀酮以及brGDGTs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古气候以及有机地球化学等学术期刊。

 

惠争闯 (huizhch@henu.edu.cn)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校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孢粉学与新近纪环境变化研究方面的研究,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Quaternary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Climate of the Past》等SCI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10多项。

 

冉敏(ranm@vip.henu.edu.cn):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校聘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2017-2018在美国布朗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1)土壤、湖泊等陆相载体中生物标记化合物现代过程分析及其在古气候研究重建中的应用;(2)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来探讨生物响应环境变化的机理;(3)通过泥炭、黄土以及湖泊沉积等载体,研究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时间尺度古温度、古水文等环境条件的变化。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1项、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多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

 

裴宏业(hongye.pei@foxmail.com: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师资博士后,2016年和2022年分别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师从谢树成院士。研究兴趣:(1)利用结合态微生物脂类探究微生物碳在不同环境中的保存:(2)基于GDGTs的微生物生态研究以及新生代以来的古气候重建。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形式发表在包括SBBCGOG等期刊上。

 

张样洋 (zhangyangyang@henu.edu.cn)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2020年级博士生,博士论文:山西省临汾市陶寺地区的全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

 

雍紫娟 (zijuanyong@163.com)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2021年级博士生,博士论文:河南省新郑市嵩山南麓的全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


......